如果跳出个人小圈子, 都会感到,这种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些年,医疗费用的上涨使百姓越来越不安。“看一次感冒,怎么就是几百元钱!”在北京各医院,常可听到这样的嘟囔。“我这老毛病以前去医院检查,只开一两张化验单就解决问题,现在怎么要这么多化验单!”这种情况也不新鲜。
很明显,医生常常在变着法地多收费。比如,一种很轻的外伤,以往医院在处理后,会让患者拿些外用药回去,自己定期换药。如今患者却碰到这样的情况:医生眼一瞪,以“换药必须无菌操作”为名,死活不允许患者这样做。几次到医院换药下来,费用是自己换药的三四倍。
检查、病房等,都可以成为创收的途径。不少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只要患者一转院,原有的检查哪怕有几千元,也都要全部推翻,重来一遍。如果危重病人特护病房在空着,患者又是公费医疗的住院病人,就会主动送患者入住,名为需要加强护理,实为医院创收。
医院药品价格比药店零售价高,也不是秘密。施工时不慎被钢筋戳伤脚腕的民工单某在石家庄X医院看了急诊,花去药费63元,拿到了两盒消炎药和一针剂量的预防破伤风的注射用水。而有人在当地药店看到,比医院小一号的那种消炎药一盒仅卖4.5元。
某些过高收费见不得人,所以就出现了对医药费是怎么花的楞问不出来的事。杨女士的婆婆曾在西安某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就诊25天,预交了15300元。为结帐,杨女士奔波了两个多星期,跑了好几趟,最终辗转找了一位熟人才办成,但仍没看到住院的明细帐。据说余额还有40多元,但收费员却说医院“财务规定”,这笔钱不返回给患者。
多收费使一些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更加难以兑现。很多病人只得少取药。
据介绍,1978年至1997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从28亿元增长到774亿元,增长28倍,每年递增19%。90年代初,平均每人次的诊疗费用是10元多,每人次住院费用是400多元,到1997年,这两项分别提高到60多元和2300多元。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卫生总费用年增长12%至18%,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服务差、收费高,患者连选择权都没有——医疗服务领域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市场。原本就紧张的医疗费用还要过度消费以至浪费、甚至不合理地侵占,使实行公费医疗的单位负担沉重,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与此同时,某些困难企业的职工得不到最起码的医疗保障。如果人们跳出个人利益小圈子,比较客观地观察,都会从心底里感到,这种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要控制虚高的医药费用,除了管管钱的,管花钱的,也必须管收钱的
三改并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决策,即我国将同步推进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之所以强调坚持“三改并举”,主要是因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到社会保险机构、医药卫生机构、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等多个方面。比如,要控制医药费用的过高、过快增长,必须医、患、保、药四方共同努力。也就是说,要控制虚高的医药费用,除了管管钱的——社会保障机构,也必须管花钱的——患者,管收钱的——医院。
同时,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卫生资源配置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运行成本高,总体利用效率低;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合理,“以药养医”助长了不正之风,医疗服务质量不能让患者满意;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混乱,药品虚高定价和回扣促销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如果现行的医药卫生体制不改革,医疗费用就降不下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难以推进。
三项改革的总目标是,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引入分担机制,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引入竞争机制,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和服务体系。
这次三改并举推进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六条。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病人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以选择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病人可以选择医生,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医院之间、药店和药房之间、医生之间的竞争,达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德医术,规范医疗服务的目的。
——对营利和非营利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和价格政策,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公平竞争;医院内部实行竞争上岗、多劳多得,实现规范服务,降低成本。
——逐步实行医药分开,从制度上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营销之间的利益关系,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逐步将医院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
——通过医疗机构的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
———加强药品管理和药品价格调控,大力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通过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办法,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建立医疗机构正常的运行机制。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为百姓带来什么
据介绍,医改将会使更多的百姓受益。40多年来,我国实行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覆盖了1.4亿职工;新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将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享受“保障”的职工将增加到近2亿人。今年医改的目标是,到今年底在70%的地级以上城市都组织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力争覆盖5000万职工。
具体到医疗保险改革将如何进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有关人士介绍,主要通过四个转变达到四点目标。
四个转变是:从单位自我保障转向社会共济;从单位管理转向社会化管理;从费用企业自筹转向职工、企业双方负担,社会筹集;从无限责任的福利保障型,转向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医疗保障型。
四点目标是:为广大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建立起稳定的医药费用筹资机制,保证每个患病的职工都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建立起有效的医、患、保、药的制约机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供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
简单说就是一句话:用与我国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较少的钱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需要。
医疗保险改革,尽管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最难的部分,如今,也已在近百个地级以上城市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比如,深圳市建立了与参保人利益密切挂钩的费用分担机制,个人帐户资金等于个人银行存折,节约归己,活期计息,累积使用,并可继承。大大减少了门诊的浪费。1998年,建立个人医疗帐户的参保职工年门诊次数从1995年的25.7次下降为6.9次,年人均门诊费用也从1995年的601元下降为434元。新机制使过去那种借证看病、重复挂号、分解处方、开人情方、大处方等弊端基本上得到克服。
深圳还建立了定点医院之间的竞争机制。从过去每个参保职工指定若干家医院就诊的做法,改为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放开。参保职工持本人医疗保险证,可以到市内任何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使参保人有权选择医院、有权选择医生。哪家定点医院医疗水平高,服务质量好,收费合理,参保患者自然就会流向哪家医院就医。加上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根据定点医院年度考核情况,实行末位淘汰制,促使定点医院之间互相竞争。现在定点医院都在想办法争取更多的医疗保险服务人群。
在深圳,随着医、患、保三方利益制约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有力地控制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浪费,基本上做到了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为参保职工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